2025年9月10日下午,由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主办的首届新能源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大会暨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业委员会成立会在广州施柏阁大观酒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AI+新能源:产研协同破解规模化应用瓶颈”为主题,汇聚了来自电网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产业链企业的近百位专家代表,共同见证专委会成立,探讨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
成立大会现场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董旭柱视频致辞,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汪际峰出席大会并致辞。会议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尹峰主持。
领导致辞
锚定方向,凝聚共识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董旭柱在开幕视频致辞中指出,全球能源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已深度嵌入电力供应体系,但其波动性、并网消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能源系统的运行模式与管理方式。联盟成立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业委员会,旨在聚焦行业需求、构建创新生态、推动标准共建、加速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拓展开放合作,进而汇聚众智、打通壁垒,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 董旭柱 致辞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汪际峰在致辞中表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推动新能源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能源系统安全性、灵活性、效率性的关键路径。汪际峰总工程师对专委会提出五点期待:成为前沿技术的“策源地”、标准规范的“引领者”、产业协同的“连接器”、高端人才的“孵化器”、国际合作的“桥梁”。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汪际峰 致辞
专委会成立
聘书·授牌
在成立仪式环节,专委会秘书长张俊教授首先汇报了专委会的筹备情况。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刘晓玲宣读了专委会成立批复及委员名单。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秘书长 张俊
宣读《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筹备工作报告》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 刘晓玲
宣读《专委会成立批复及委员名单》
随后举行了庄重的聘书颁发与牌匾授予仪式,为顾问、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颁发聘书,为首批会员单位颁发牌匾。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陈丰、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周华敏、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魏炜担任专委会顾问,武汉大学高文忠出任专委会主任委员,原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首任首席专家陈小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戴赛、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刘通等担任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张俊出任秘书长。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刘晓玲
为顾问颁授聘书
陈丰顾问、周华敏顾问
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颁授聘书
陈丰顾问、魏炜顾问、高文忠主任委员
为秘书长、副秘书长颁授聘书
颁发会员单位牌匾
随后,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高文忠教授发表就职讲话。高文忠主任在就职发言中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共同主题。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是能源领域的战略任务,更是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
高文忠主任指出,专委会将锚定"技术攻关-产业协同-标准引领"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专委会将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重点围绕协同调控、能源大模型、智慧运维等领域开展研究,凝聚产学研力量,构建开放协同平台,加速人工智能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为我国能源革命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 高文忠 就职讲话
专委会秘书长张俊教授系统介绍了专委会的工作细则、年度工作方案及2025-2026年重点计划。随后,十一个技术专题组的代表依次发言,进一步阐述了各组的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专委会将重点围绕"新能源下主-配-微协同"、"新能源混合智能与具身智能"、"智慧水电"、"智慧能源装备与运维"、“能源大模型”、“智慧配用电”等十一个技术专题组开展工作,推动行业趋势调研、技术咨询、标准制定、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专委会秘书长张俊宣读并审议专委会工作细则
技术专题组代表发言
主旨报告
本次大会设置主旨报告环节,来自产学研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围绕地方实践、技术突破与国际经验展开深度分享,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多维视角。
专委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高文忠教授作了题为《新能源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的报告,提出了在全球新能源快速发展、“双高”特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聚焦新能源消纳及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关键问题,探讨人工智能在主配微协同调控、感知诊断、动态预测和自主决策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内容涵盖技术路线设计、协调机制构建以及能源与信息跨领域融合等核心议题,并结合实际挑战,提出增强产业布局、教育培育与人才支撑的具体路径,助力实现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
高文忠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
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杨威作了题为《电力科学智能进展及未来工作思考》的报告,报告系统总结了电力科学智能在新能源功率预测、负荷预测和灾害预警等场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基于时序预测、可信分析与优化决策能力构建的电力科学计算基础模型,及其在气象预测、电网状态推演和暂态稳定分析等方面取得的精度与效率突破。同时介绍了“光明电力大模型”通过“开闭源并行”路线在设备运检、营销客服等业务中的落地成效。最后提出将持续强化大模型研发,推进电力具身智能与认知智能探索,加快规模化应用与可信评估,推动电力人工智能体系化发展。
杨威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委员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网三级职员
专委会副秘书长、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白浩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配电系统的现状和展望》的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新型配电系统在结构复杂性和源荷不确定性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分析了AI技术从专用算法向大模型、AIGC及多模态方向的演进路径,并介绍了AI在配电网规划、运行和运维中的典型应用模式。同时指出当前在数据质量、模型泛化及业务融合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最后对未来配电AI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白浩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副秘书长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一级项目经理
专委会委员、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田源副主任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水电智能运维技术》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长江电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的水电智能运维体系,实现了IT与OT深度融合和全业务链智能化中台管理。平台具备状态感知、智能预警、故障诊断与智能决策四大核心功能,已开发预警模型2843个,产生有效预警2046条,支持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AI建模、标准化数据模型和可视化工具,业务人员可快速构建预警与决策应用,显著提升运维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为水电行业数智化转型提供了示范范式。
田源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委员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副主任研究员
专委会委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邓小华研发总监作了题为《乘数智之势,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提出了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0%,新增装机占比已近80%。在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保障电网稳定与安全,成为行业关键议题。本次演讲将聚焦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如何赋能新能源领域,通过提升功率预测精度、优化运维策略、强化安全管理,系统推动新能源运营实现“提质、增效、保安全”,为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邓小华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委员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数字化军团发电领域研发总监
专委会委员、上海博般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戴宇欣作了题为《基于大模型智能体的电力市场交易员建设构想及案例分享》的报告,提出了聚焦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针对电力交易复杂度高、人工决策低效等痛点,介绍基于大模型智能体的电力市场交易员建设情况。内容涵盖功率预测、电价预测、交易策略优化求解、大小模型协同设计等核心模块,结合发电/售电侧实操案例,演示大模型智能体如何完成电力市场交易,助力用户提高收益。
戴宇欣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委员
上海博般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
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单长军院长作了题为《AI在智能台区管理中的应用》的报告,提出了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电力鸿蒙系统为基础,提前布局,统筹谋划,形成公司“人工智能+”的总体布局规划,面向电力行业,以智能台区管理终端为依托,逐渐形成了故障检查与分析,线损分析与优化,光伏调控与负荷预测等特色应用。展望未来,海兴电力将人工智能与电力行业相结合,创造更多的价值点。
单长军 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究院院长
专委会副秘书长、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子越技术负责人作了题为《新能源具身智能行业应用与展望》的报告,紧扣新能源混合智能与具身智能专题组核心方向,聚焦跨领域技术融合赋能新能源系统高效运行与智能升级。报告从技术演进脉络入手,以风电、光伏场景的智能体为例,说明其通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与物理交互,实现设备巡检、故障处置无人化的实践,展示“强健本体-敏捷小脑-智慧大脑”三位一体的技术栈与当前统一大模型进展,展望 3-5 年垂直场景深化落地、5-10 年技术标准化的发展路径,为专题组推动技术验证、标准构建,助力新能源系统 “感知-决策-执行” 闭环进化提供思路。
高子越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委会副秘书长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负责人
现场机器狗展示
此次主旨报告环节精彩纷呈,亮点频现,这一系列报告,共同勾勒出新能源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市场-生态-标准”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交流与总结
凝聚共识,共绘蓝图
交流环节中,专家们围绕“数据共享、模型泛化、业务融合、标准化路径”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全体委员交流
会议最后,主任委员、武汉大学高文忠教授作总结发言,围绕“共识、问题、行动”三个关键词展开。他指出,会议明确了“主-配-微协同”“新能源调度智能化”及标准建设等共同方向,为专委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坦言行业仍面临数据孤岛、算法落地难、标准滞后及产学研衔接等挑战。高文忠强调,专委会将启动实质运作,组织专题小组开展调研,聚焦实际案例征集与早期成果转化,呼吁委员持续投入,共同推动新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切实进展。
成立大会合影
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能源智能化进程迈入新阶段。未来,专委会将充分发挥平台枢纽作用,广泛汇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持续推进关键技术突破、标准体系构建与示范项目落地,为我国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