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0日,由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主办、中能国研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承办、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广东赫兹曼科技有限公司、一能电气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智能电力创新实践大会暨新型配电系统规划设计专委会成立会”,在广州施柏阁大观酒店会议中心佛山厅圆满举行。来自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科院、国网经研院、南网经研院、武汉大学等五十余家单位参与,七十余位来自全国电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参加了线下会议。

聚势启新
专委会成立,锚定配电发展方向
9月10日下午,大会在佛山厅启幕,本次会议以“智能配电,创新实践”为主题,聚焦新型配电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工程实践,促进新型配电系统规划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协同。会上,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武汉大学电气教授董旭柱在致辞中指出,配电网正从 “无源” 向 “有源” 转型,分布式电源、电力电子设备适配难题待解,专委会将整合资源搭建 “标准共建、技术共研” 平台。电力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如伟在致辞中指出,规划设计是电力系统的“蓝图绘制者”,决定着技术应用的方向;科普工作是电力知识的“桥梁搭建者”,决定着技术成果的传播广度与渗透深度。

董旭柱 IEEE PES输配电技术委员会(中国)主席

王如伟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
联盟副理事长刘晓玲宣读批复及名单:李龙任主任委员,来自国家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等5位专家任副主任委员,盛其富任秘书长。专委会将重点组建配网网架优化、分布式电源接入、新型配电智能设备、数字化与智能化、战略前沿与新业态5个专题技术组,分工破解行业难题。

刘晓玲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

联盟副理事长刘晓玲为主任委员颁发聘书

联盟副理事长刘晓玲和专委会主任委员李龙
为副主任委员们颁发聘书

联盟副理事长刘晓玲和专委会主任委员李龙
为副秘书长们、组织秘书颁发聘书
联盟副秘书长盛其富汇报,筹备组通过 “实地调研 + 会议对接 + 标杆考察” 梳理23项痛点,吸纳79名会员(高校11人、科研21人、电力企业32人),覆盖全产业链与华东、华北、华南等区域,为协同奠定基础。

盛其富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
主任委员李龙在就职报告中提出 “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三个平台、四个方向” 发展战略:以构建高水准专业智库为核心,依托人才培养与数字化平台两大支撑,搭建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三大平台,聚焦技术研发、人才培育、标准建设、产业研究四大方向。

李龙 国家能源局应急专家库体系规划建设组副组长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监察部原副主任
随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邓浩宣读《专委会工作细则》与《工作方案》,明确后续专委会的年度任务。

邓浩 深圳供电局配网管理部副总经理
智享实践
八大专家分享新型配网设计新思考
成立仪式后,首届智能电力创新实践大会召开,由新型配电系统规划设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胡滨主持,8位专家围绕核心主题分享新型配网设计新思考。

胡滨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
来自国家电网公司设备部的专家,以《新型配电系统若干问题思考与实践》为题,系统阐述了新型配电系统的发展背景、面临挑战与实践路径。内容围绕国家政策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分析当前配电网在分布式能源接入、安全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从提升充裕性、灵活性及主动运维三方面入手,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的智慧配电网。报告结合大量实践案例与数据,展示了多项技术创新与试点成效,为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解决方案。

国家电网公司设备部配网处的专家
中国电科院教授级高工张祖平在发言中指出当前能源转型背景,阐述新型配电系统关键地位及相关专业委员会成立价值,剖析其低碳化、数字化等核心特征,明确储能协同、数字孪生应用等十大发展方向,梳理并网控制、数据安全等挑战及应对策略,倡导各方依托委员会凝聚合力,助力新型配电系统发展与 “双碳” 目标实现。

张祖平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一级专家李洪涛解读国标《配电网通用技术导则》,深度阐释该核心国标的战略背景、核心原则与技术内涵,明确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配电网的定位转变重点与演进方向,为行业的规划建设、运维管理与数智化转型提供权威的顶层设计指引和决策支持。

李洪涛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一级专家
国网上海电科院正高级工程师柳劲松,聚焦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宽频振荡问题,先阐述配电网电力电子化特征及振荡事件频发现状,分析振荡危害与面临挑战;再从分类、形态、建模、演变机理等方面深入剖析振荡机理,结合多案例佐证;随后提出以能量耗散为目标的抑制技术,包括责任源追踪、变流器阻抗调节、自适应阻尼控制等;最后指出需深化振荡机理研究,为新型电力系统振荡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柳劲松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广东赫兹曼科技总经理高尚聚焦《相电流接地保护技术工程应用及供电可靠性提升》,先阐述小电流接地检测的应用背景,明确技术落地的现实需求;再解析相电流接地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核心特点,夯实技术认知基础;随后分享该技术的工程实践案例,展现实际应用场景;还介绍技术试验与验证情况,佐证技术可靠性;最后阐述其在提升供电可靠性方面的作用,为新型配电系统相关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高尚 广东赫兹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武汉大学教授刘承锡指出新型配电系统数字孪生的核心是构建物理电网的动态数字镜像,全景仿真依托其推演运行动态、模拟全场景以预演方案,二者共同构成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支撑。配电网点多面广,运行方式复杂,当前面临拓扑建模低效、参数易失真,且量测不足的问题,制约应用落地。本技术自动化解析大量CIM文件,形成自动建模,结合拟牛顿-拉夫逊法,基于长周期台区量测迭代修正参数。以南方某省10kV电网验证显示误差趋稳,为数字孪生与全景仿真提供高保真模型支撑.。

刘承锡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正高级教授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肖小兵介绍南方电网公司在配网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领域的创新突破与工程实践。聚焦解决传统柱上成套设备一二次部件分离设计导致的可靠性低、故障信号检测不准确等问题,重点攻克了高可靠电容取电技术、高精度传感器测量技术、配网故障智能诊断及绿色低功耗等关键技术,增强了配网设备的可靠性、提升了配网接地故障就地研判准确度,为实现高效的智能运维,构建新型配电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范例。

肖小兵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研究员 正高级工程师
浙江晨光电缆研发主管张玉成汇报晨光电缆研发了 1kV 氧化镁绝缘电缆,编制企业标准 Q/PZCG 098 - 2022 ,系世界首次研发生产,该产品具有防火、耐高温、耐低温、无烟无毒、防腐蚀、载流量大、耐过载、防水防爆、抗辐射、机械强度高等特点,填补 1kV 氧化镁绝缘电缆产品的空白,重新定义了安全标杆。

张玉成 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主管
李龙主任总结时提出专委会将聚焦三大定位:问题导向的攻关平台:针对配网规划的重难点问题,组织跨领域团队联合攻关,形成 “理论 - 仿真 - 试点” 的闭环解决方案;产学研用的协同纽带:针对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理论研究,专委会将搭建桥梁,让实验室与现场 “无缝对接”;老中青传的帮带梯队:将确保“经验不流失、创新不止步”。

首届智能电力创新实践大会暨新型配电系统规划设计专委会成立会合影
本次大会标志着新型配电系统规划设计专委会正式启航,明确 “需求导向、协同创新、实践落地” 方向,聚焦新型电力系统下配电网规划设计转型,未来将以专题技术组为抓手,赋能电力系统 “最后一公里”
9月10日上午,参会代表还受邀参加 “2025年(第十二届)输电技术大会暨中国电力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仪式”,并在大会上统一进行了十个新成立专委会授牌仪式,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同联动。

十个新成立专委会授牌仪式

中国电力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