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20 15:54:21

8月21日,2025年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在中国武汉成功召开,本届大会延续创新理念,采用“1+2+2+6+5+3”多元会议体系,包括1场主旨大会、2场前沿特邀报告、2项行业首发活动、6大专题会议、5场案例路演及持续3天的开放互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汇聚来自电网、发电、电力建设等电力系统企事业单位,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科研院所及产业单位代表共计800余人出席本届大会。截至发稿前,50余万人次观看大会图片直播。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已历时八届,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我国电力信息通信领域的重要会议之一,本届大会影响力与参会规模均创历届之最1

开幕致辞

中国能源研究会监事长韩水、IEEE PES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委员会(中国)主席王继业、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淼出席会议并致辞。

2

中国能源研究会监事长  韩水

韩水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发展已迈上新台阶,为深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筑牢了坚实根基。“十五五”时期,将直面高比例新能源带来的系统平衡、资源配置及市场机制等挑战。信息通信技术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破解难题、驱动变革的核心引擎。

围绕大会主题,他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强化战略引领,深化数智技术全局赋能;二要筑牢标准与安全防线;三要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国能源研究会将持续发挥能源科技高端智库平台作用,凝聚行业智慧与力量,携手促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3

IEEE PES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委员会(中国)主席  王继业

王继业深入剖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速面临的复杂性,指出我国电力通信网络正从 “光纤为主、无线为辅”的传统模式向 “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的新形态演进。他强调, 5G、卫星通信等技术在电力领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成效显著,数字孪生技术也进入加快推广阶段。

围绕未来发展方向,他提出八点思考与建议,涵盖人工智能推动方法创新、建设新型电力通信、空间信息技术融合、“感传算一体” 技术应用、大模型安全保障、可信数据空间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完善及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他表示技术委员会将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助力技术突破与国际话语权提升。并呼吁业界同仁携手努力,共同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4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淼

李淼结合国网湖北电力实践,指出当前需以“数智赋能”应对分布式能源接入、数据安全治理等挑战。他分享了湖北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并提出需依托平台化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电力调度、运维与客户服务的智能化路径,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区域经验。

与会专家围绕信息、通信、安全三大核心专业议题展开深度分享,系统呈现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要素、可信数据空间、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算网融合等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与未来趋势,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前沿特邀

专家观点

“语义通信是未来通信的拐点技术。”

5

国务院参事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IEEE Fellow 张平

张平教授作题为“下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报告,聚焦6G物理层演进面临的“芯片物理极限 ”“技术堆叠导致的管理难度高与能耗大”和“信源压缩的香浓理论极限”三大核心瓶颈。报告介绍了语义信息论这一理论体系,建立了包含语义熵度量、语义信道容量公式及“同义映射”核心方法的框架。分享了该理论如何突破传统通信范式,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验证:包括语义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带来的显著性能提升、星地视频语义通信在极低带宽与信噪比下的卓越表现,以及内生智能网络架构实现“先算后传”的范式转变路径。

张平教授强调,通信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突破现有困局的关键,根源在于传统依靠增加维度和复杂度的“语法通信”已逼近物理与理论极限。他认为,语义信息作为通信与AI的公共层次,通过“同义映射”实现信息熵减(“压缩即智能”)和环境自适应(“适应即智能”),是释放通信新潜能的源泉。他提出,发展路径在于构建以语义为驱动的内生智能通信体系,优先在类似能源互联网等对高效、鲁棒通信有迫切需求的领域开展应用探索。

专家观点

“今天的机器人,正走在从‘能动’到‘会想’的进化路上。”

6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陈学东

陈学东教授作题为“机器人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的报告,报告聚焦电力运维领域长期存在的"高专业性、高重复性、高危险性"三大痛点,系统阐述了以移动机器人技术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构建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全环节的机器人应用体系,重点介绍了四类创新解决方案:具备复杂环境适应能力的人形机器人、载重超过180公斤的四足运输机器人、采用履带与矢量推进技术的水陆两栖机器人,以及可实现空-水-陆三栖作业的跨域机器人。

行业首发

本次大会设置“行业首发”环节,两项电力通信白皮书重磅发布。

7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  张振宇

2

张振宇代表编委会发布《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通信目标网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新型电力系统通信目标网可以实现四方面成效:一是支撑数十万节点电网全电磁暂态在线分析、全场景运行管控、全要素故障防御,筑牢电网“三道防线”,全面提高主电网感知、防御、控制能力;二是支撑千万节点级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的接入,提升中压调控安全性、低压控制实时性;三是实现电算网协同,支撑电网数万张算卡的通算、智算和超算的高效运行;四是打造空天地三维一体的通信统一底座,支撑全时段、全天候、全地域电网灾害应急抢险。

8

中国南方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总经理 丁晓兵

3

丁晓兵代表编委会发布《新一代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白皮书》。白皮书聚焦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下低压台区通信需求升级,为新一代电力线宽带载波技术发展应用明确路径。白皮书指出新一代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高性能、多功能化和标准化。

上午主旨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向荣,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吴张建,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共同主持。下午主旨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陈丰,中国能源研究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特邀专家胡红升共同主持。

主旨演讲

信息篇

专家观点

“不是为AI而AI,一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9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作部主任助理 赵永彬

赵永彬作题为“国家电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践”的报告,针对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下电力保供与电网安全的重大挑战,系统地阐述了国网公司在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下,提出了“人工智能+”总体规划布局,打造千亿级多模态“光明电力大模型”,形成大模型-智能体-小模型协同架构,配套自主可控平台、优质样本库及“1+3+N”算力体系,目前已在六大业务场景落地应用。

他强调人工智能是破解新型电力系统“算不了、算不快、算不准”痼疾的关键,传统人工研判模式难以应对海量数据实时处理需求。他认为,深度融合电力专业知识与现场经验,通过智能体实现“端到端业务闭环”,推动电网从“被动保供”转向“主动预判”。

专家观点

“跨模态融合,让AI深度感知电力世界。”

10

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张苏闽

张苏闽作题为“国家能源集团‘擎源’行业大模型探索实践”的报告,报告以国能“擎源”大模型为核心,通过千亿级国产化参数、88.5%专业准确率硬实力,深度落地发电领域安全监控、电力交易、产调决策、预测性检修场景,并布局了煤炭、化工垂直模型及AI4S项目,为能源行业提供了高质量数据集构建与垂直模型研训的可复用经验。

他强调深度融合“数据-知识-工具”才能破解“算不准、管不精”的痼疾。通过租建并举保障算力安全、三域协同优化模型架构、工具集成强化执行能力。建议加快构建“行业知识库-专业工具链-智能体生态”三位一体的能源数字基座,推动AI从“单点应用”转向“系统重塑”。

专家观点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人工智能发展要开放协同、众人拾柴。”

11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索智鑫

索智鑫作题为“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针对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下电力系统面临充裕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三大挑战,深入介绍了南方电网在人工智能赋能电力系统转型中的创新实践。分享了“五维融合”赋能框架,四大突破性实践:基于“驭电”大模型实现电网仿真效率提升千倍、误差压降至1.5%以内;通过AI飞轮技术赋能百万公里输电线路智能巡检;创新断面控制智能体将调度决策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依托气象-负荷耦合预测模型提升新能源利用率至96%以上,累计调用量突破40亿次。

他强调协同生态是破解电力系统复杂性的关键,根源在于新能源“双高”特性引发的运行不确定性远超传统AI处理能力,需要通过“开源共创+场景闭环”实现技术落地。他认为,电力专用模型与真实业务数据的深度融合是破局核心,需以“算力赛马”机制筛选最优技术路径,以“电鸿生态”推动AI向边缘设备渗透。建议构建“政府-央企-产业”三级协同机制,通过中试基地加速技术转化,重点攻关分布式能源智能整合与绿电算力协同优化。

专家观点

“从静态模型到动态孪生,让物理电网在数字空间‘活’起来。”

1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原副总工程师(一级职员)王海林

王海林作题为“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工程研究与实践”的报告,针对主配微协同中动态拓扑追踪难、状态计算不准、跨域互操作缺失等痛点,提出“动态拓扑-状态计算-控制指令一体化”理论,构建了“基于区域解耦边界定义+稀疏矩阵状态嵌入+版本化拓扑管理”的数字工程体系。重点分享了三大突破:通过分层分域区域元模型(可计算/能自治/边界稳定)实现配电网解耦;基于CIM拓展的套娃式动态拓扑结构,将物理连接与开关状态分离,支持毫秒级刷新;构建状态立方体事件引擎,实现源网荷储状态跨层聚合与闭环迁移。

他强调“动态拓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基座”,根源在于新能源波动性与负荷随机性使传统静态建模无法支撑实时决策。他认为“状态机框架与业务语义对齐”是破局关键,需通过版本化状态回溯(如负荷总量守恒)、边界类扩展解决动态网络适应性难题。实践表明,该方法使区域故障分析效率显著提升,毫秒级拓扑刷新为保护控制奠定基础。建议升级IEC标准体系,以“可配置互操作协议”打通跨域数据壁垒,优先在馈线自动化、电压平衡等场景落地状态驱动型智能体。

专家观点

“企业AI需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

13

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曾增

曾增作题为“数智赋能,迈向智慧企业—AI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报告,他从趋势洞察、业务场景、应用路径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了AI赋能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价值与发展方向。针对企业智能化转型中面临的模型选择困境、数据知识转化难、场景落地偏差等核心痛点,他提出构建以高频应用、体验升级、战略决策、风险穿透、敏捷应变为核心的企业AI赋能体系,并分享了实践示例。

他强调,企业须以AI为引擎,对业务规则与业务关联进行结构化提取与自适应优化,沉淀企业级标准复用能力,并通过高频场景应用快速验证价值,再向高价值领域攻坚突破,从而驱动企业AI应用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价值产出跨越。他认为,企业需在场景适配度、数据质量上持续突破,将AI深度融入业务的每一个环节,系统性地重塑组织生产力,定义全新的工作范式。

专家观点

“AI正从以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推动电力系统颠覆性变革。”

14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集团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专家 戴珍

戴珍作题为“新型电力系统断面控制智能体技术与应用”的报告,针对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下电网断面调控的实时性、安全性挑战,南方电网公司基于大模型、强化学习等AI技术开发的断面调控智能体,实现了秒级策略生成与辅助决策。重点分享多项突破性实践: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智能体实现600余厂站、百余断面秒级协同调控;通过基于大模型的智能算法演化框架自动生成优于人工经验的调控算法;创新图计算引擎将万级节点拓扑分析压至毫秒级,实现多类电力系统分析计算加速。 

她强调“物理规则与AI的深度融合”是破解调度复杂性的关键,根源在于新能源随机性使传统数学优化方法难以应对高维非线性实时决策。她分享,需通过“训练环境嵌入电网机理+实时安全校验双重闭环”实现策略可靠性。实践验证表明,该方法在雷暴极端场景下仍可保持调控稳定性,已在省级电网实现秒级响应速度与过载清零。并建议加速构建“科学计算大模型+世界模型仿真平台” 技术基座,推动智能体从断面调控向全域调度决策演进。

通信篇

专家观点

“电力通信网将向空天地融合通信一体化架构深度演进。”

15

北京中电飞华通信有限公司

董事长、党委书记 许中平

许中平作题为“空天地融合通信的电力应用与实践”的报告,针对电力通信网的五个新形势、新需求与新挑战,构建了固移融合、天地互备、宽窄协同、空天地融合通信网络体系。重点分享了三大场景实践:一是在配用电领域通过高隔离GPON替代传统EPON,实现天津滨海试点横向业务融合与安全传输;二是在偏远地区创新,NTN卫星直联终端与电力卫星物联网,解决黑龙江、新疆等地无公网覆盖难题;三是在应急保障场景,基于“便携卫星站+MESH自组网”装备系统,支撑26省700余次抢险任务秒级建链。

他强调“通信韧性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命脉”,根源在于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使配电网从“单向无源”转向“双向有源”,传统链式组网难以应对拓扑频繁变动与极端天气冲击。他认为关键技术突破在于“全域覆盖能力”与“协议自主可控”:需优先推进SDH向fgOTN骨干网升级、加速EPON向高隔离GPON演进,同步破解无线专网政策瓶颈。实践验证显示,该方法使应急通信建链效率显著提升,偏远地区数据传输速率跨入兆级时代。他建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基座”,强化通信网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共生演进。

专家观点

“下一代通信将向更高速率、更高效率、更低时延演进。”

16

北京智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代洪光

代洪光作题为“配用电物联网高速双模通信关键技术及演进”的报告,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下低压配用电场景面临的分钟级采集、秒级控制、多业务并发等核心挑战,分享了“动态适配通信基座”理论,构建了覆盖分钟采集、瞬采速控、集群播送、箱表识别的四大核心技术。重点分享了当前双模深化应用成果:基于预置资源调度+信道效能优化实现分钟级采集(22台区试点成功率超99.5%);通过主从协同架构+时隙异构划分支撑分布式光伏秒级调控;创新分组集群播送机制使群调指令效率提升28%~87%;融合RSSI聚类+载波测距实现箱表关系99%精准识别。

他强调“业务需求驱动技术迭代”是通信演进的核心逻辑,根源在于源网荷储互动性增强使传统通信难以满足高并发、低时延刚性需求(如光伏控制需秒级响应)。他认为“动态适配能力”是破局关键,首次提出了多频段并发(MBC-PLC)技术,结合帧结构优化、OFDMA/TDA等技术实现物理层突破。实践验证表明,新一代双模芯片传输速率将提升数倍、时延压缩至百毫秒以下,网络规模可扩展至5000节点。他建议优先落地“多业务承载基座”,以高性能聚类计算、分布式子网等技术支撑分支识别、通信可视化等智能化场景,推动配用电通信向“全域感知、精准控制”跃迁。

专家观点

“电力网络正从经验驱动迈向全智能化,实现毫秒级自治。”

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据通信产品线

企业路由器领域总裁 伍连和

伍连和作题为“华为星河AI电力网络,跃升电力系统数智化”的报告,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强波动性、海量终端接入与多业务并发等挑战,介绍了下一代电力通信网需向“体验、无损、安全、智能”四大方向创新演进:基于FlexE切片、CBR小颗粒切片与时隙交叉等关键技术,实现业务硬隔离与毫秒级时延保障;通过广域无损网络(SPFC+AFR流调度)支撑算力跨域协同,吞吐率显著跃升;创新Xsec抗量子加密算法,破解量子计算威胁;依托通信大模型+数字孪生网络实现故障自闭环与自然语言交互运维。打造高确定性、算力无损、高高安全和智能运维的新型电力系统通信基座。

他强调“通信网络智能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生命线”,根源在于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使传统网络难以应对实时动态平衡需求,尤其在配网自治、秒级控制等场景存在刚性瓶颈。他认为“业务定义网络”是破局关键,需通过端到端切片满足差异化SLA(如差动保护微秒级确定性时延),借助量子密钥融合架构实现“一线双传”。实践表明,该方案使网络吞吐效率达90%以上,故障定位精度跨入米级。建议构建“主配微一体化的韧性能基座”,优先落地立体切片环网与抗量子加密,推动电力通信从“连接管道”向“智能服务”范式跃迁。

专家观点

“算力的尽头是能源。”

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有线规划部有线产品市场总经理 胡俊劼

胡俊劼作题为“电算协同,算网融合,助力电力行业数智化发展”的报告,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中能源生产与消费逆向分布、电网调峰瓶颈、负载规模性增长三大挑战,分享了“电算共生”理论,构建了以“安全高效、柔性灵活、智慧融合”为目标的通信网络体系。重点分享了四大创新方向:通过零轨方案重构智算中心网络架构,减少光模块依赖并提升训练效率;基于SRv6+确定性网络实现骨干通信业务灵活调度与微秒级精准控制;创新配电高隔离通信技术(FBA时序分配),将采集时延压缩至毫秒级;依托全光厂站网络实现变电站全域设备毫秒级接入与国产化芯片规模应用。

他强调“电力网络是算力时代的能源基座”,根源在于大模型算力需求激增与新能源波动性叠加,导致传统电网调度模式难以支撑实时能效平衡。他认为“端网协同是破局关键”,需通过零轨架构降低智算中心70%光模块故障风险,以端网协同技术(ENCC)提升训练集群效率。验证数据表明,该方案使网络负载率跃升至98%,千公里级环网测试中端到端抖动降至微秒级。建议优先落地“算力-电力联合调度”路径,以东数西算枢纽为试点,通过S+C+L波段光纤与全光厂站技术,实现能效优化与分钟级采控协同。

安全篇

专家观点

“架构兼容性决定信创落地可行性。”

19

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资深架构师 王宇

王宇作题为“信创赋能,安全升维:电力行业新一代云计算机的范式跃迁之路”的报告,针对电力行业终端设备分散管理难、数据安全风险高、信创落地兼容性差等痛点,介绍了“云上真机”架构理论,构建了以“计算刀片集中化+图像加密传输+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云PC体系。重点分享了三大技术创新:通过主机刀片化将物理设备浓缩至数据中心,实现算力集中与快速维保;基于硬编硬解视频流技术保障前端60帧无损体验与5%高丢包率、300毫秒延时下的体验;创新多安全域隔离方案,在单终端支持多显示器独立访问物理隔离网络。该方案已应用于国网、南网等企业的办公、研发、调度等七大场景。

他强调“终端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道关口”,根源在于业务系统与人的交互需要通过终端实现,而传统分散式PC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电力行业高安全、高效率需求。他认为“真机性能与云化管理的结合是破局关键”,需通过主机云端化实现数据零泄漏(如移动办公设备丢失时数据100%不流失),借助双桌面沙箱解决信创兼容难题。实践表明,该方案使运维效率提升数十倍(1人支撑2000终端),研发环境配置时间从2天压缩至2小时。建议优先在调度控制中心、移动检修等强安全场景落地,通过多屏一终端架构提升工作效率50%以上,为电力终端管理提供“安全+体验+信创”三位一体新范式。

专家观点

“没有先进、完善、统一的数字化标准体系,新型电力系统的愿景将难以落地。”

20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通信研究所所长助理

CIGRE D2电力光通信工组召集人 张庚

张庚作题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数字化技术标准创新”的报告,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数字化技术标准创新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针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背景下系统平衡感知难、资源协同效率低、分布式资源调控弱等挑战,本报告提出了“数字化标准体系驱动电网升级进化”的理论框架,构建了覆盖基础通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管理、通信网络等七大技术领域的电力数字化标准体系。

报告重点阐述了三大创新方向:一是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核心业务标准体系,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精准预测与自主优化能力。三是创新以无线、北斗、卫星和光通信融合的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标准体系,实现海量异构终端的实时交互。三是创新内生安全防护标准体系,有效应对安全威胁;

报告强调,“技术标准是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则基石”,提出“技术-专利-产品-标准联动机制”是破局的关键路径。数字化系统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安全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的数字底座。没有先进、完善、统一的电力数字化标准体系,新型电力系统的愿景将难以落地。

团体标准工作情况及进展

21

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 禹国印

禹国印详细介绍了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的标准工作,专委会围绕“信息、通信、安全、北斗”等新技术及交叉融合领域方向,以“研究、咨询、服务、交流”为定位,聚焦能源信息通信领域,重点开展交叉融合技术与创新应用相关的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支撑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服务市场与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自2023年截至目前已发布团体标准14项,在编标准30余项,2025年底计划发布15项。目前基本建立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发布包含通信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产业数字化等方向的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团体标准4项。面向未来,信息通信专委会将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态体系建设,深化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研究与探索等工作,为推动能源电力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案例征集情况及结果公布

22

中国能源研究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特邀专家 胡红升

胡红升公布了“2025年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案例路演结果”。本次大会案例征集工作于2025年3月启动,从案例提供的完整性、时效性、推广性等方面完成初筛,共计180个案例进入大会路演环节,经大会现场路演交流,共计近150项案例推荐获得2025年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案例证书,具体名单后续另行通知并公布。

本次征集案例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在技术创新、应用实践、模式探索等方面达到了行业较高标准,也是历届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案例征集以来,征集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专业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对于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电力业务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示范及引领作用。

展厅风采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大会设置信息通信技术及创新应用成果宣传交流区。通过案例路演、方案展示、现场研讨、交流分享、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展现电力领域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旨在搭建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交流链,共享实践经验,激发创新动能,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结语

本次大会广泛汇聚电力信息通信领域专家智慧,着力打造具有引领性、示范性、推广性的行业发布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产、学、研、用之间的桥梁作用。各方智慧在此碰撞,分享新机遇,展望新未来,深入探讨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发挥数智赋能赋效作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4

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IEEE PES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委员会(中国)联合主办,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新型电力系统)、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能源数字化专委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支持,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智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电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瑞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传感和智能分析专委会、中位协能源北斗与时空服务专业委员会、EPTC电力信息通信专家工作委员会、中能国研(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承办。



logo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168号1幢12层2-1515

办公电话:010-50953892

邮       箱:union@eptc.org.cn

邮       编:100032

联盟公众号